- 正法直度 谦和仁义 -

2023年全国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企业数量TOP榜!!

正谦学堂2023-04-27

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振兴实体经济、夯实工业化基础、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。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是指专业化、精细化、特色化、创新能力等突出的中小企业,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优秀代表。2022年3月,“专精特新”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:“着力培育‘专精特新’企业,在资金、人才、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。”这反映了国家对“专精特新”企业的重视。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“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”。本文在分析全国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 企业基本情况基础上,借鉴先发地区的工作经验,提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。



01 全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成效



根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已培育8997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、8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。其中2022年新培育的第四批4328家“小巨人”企业,总量快速提升、主导产业更加聚焦,专业化优势进一步凸显。从区域分布来看,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多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,占所有企业总数的58.9%,中部、西部、东北地区企业占比分别为22.9%、13.0%和4.4%,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培育数量的地域差异显著。从省域分布上看,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共分布在31个省、市、自治区,数量排名前三的省份依次是浙江、广东和山东,三省合计占全国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总量的近三分之一,详见如下:


各省份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数量(单位:家),不含复审未通过和外迁企业数

根据研究分析发现,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数量与当地GDP呈现出相关性。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数量排名前10的省份中,有8个在2021年全国GDP数据排名中也位列前10,另外2个位于前15。事实上,以上地区之所以能取得出色的培育成果,除了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外,与政策支持、营商环境、金融支持、产业基础等因素同样密不可分,详见如下:


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数量排名前10省份及GDP数据对比

在全国城市排名中,4批次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累计数量中,北京企业达591家(剔除复审未通过和外迁等因素,目前剩余588家),超过上海跃居榜首,其中第四批公示新增334家(通过333家),上海以507家紧随其后,第四批新增245家,和北京的竞争仍将持续,深圳、宁波、重庆、杭州,武汉、成都、天津和苏州表现出色,闯入全国10强,详见如下:


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数量前20城市情况(单位:家,第四批为公示数)


整体来看,“小巨人”企业数量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,但是也有些“例外”。比如,GDP稳居全国前5的广州,“小巨人”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15位,排在青岛、厦门、长沙、合肥等城市后;GDP排名全国前10的南京,企业总数排在第20位。值得注意的是,20强城市榜单中,那些制造业基础雄厚、中小企业发展活跃的城市,排名都比较靠前,详见如下:


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数量排名前20城市及GDP数据对比


从产业分布看,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超六成属于工业基础领域、超八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相关服务业,行业分布十分集中,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支撑。其中,四批“小巨人”企业中,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材料、高端装备制造、生物产业和节能环保占比位列前五,目前公示的第四批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较前三批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,六成企业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新材料行业领域,详见如下:


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的产业分布占比(单位:%)


根据各省市公布的专精特新发展政策,其中提及的重点领域主要分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、先进制造等,提及频率排名靠前的产业领域分别为新材料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汽车、高端装备、集成电路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智能网联汽车,详见如下:


全国31省市专精特新“高频”产业词汇汇总



02 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先发地区工作经验



通过梳理专精特新先发地区所采取的举措,总结如下四个方面的经验:


一、构建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格局,为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强基固本。

一是按行政级别划分培育库,调动不同行政级别的资源和力量为企业提供接力支持。例如,山东对于符合梯度培育的专精特新产品、企业,构建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,精准指导和服务,依托工业云平台,建立和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运行监测体系,建立中小企业市场监测、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。

二是按企业发展成熟层次靶向培育,尊重企业发展规律激发产业活力。例如,广东运用大数据分析判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远、中、近期挂牌上市的成熟度以及市场定位和要求等,制作企业画像和企业标签,按照“潜在拟挂牌上市企业”“重点拟挂牌上市企业”“优先支持拟挂牌上市企业”等不同成熟度层次,实施靶向培育。


二、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,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进行全方位保驾护航。

一是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“一户一档”。例如,青岛建立了企业成长档案,开展一户一档,向企业提供涵盖优惠政策、税收风险、纳税服务等内容的税收解决建议,帮助企业用好用足税费政策,规范会计税收核算,防范税收风险;宁波精心选择了10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,根据企业成长档案,面向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开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、上市融资辅导、创新成果转化、数字化赋能、高端人才培育、法律咨询、政策辅导、资源对接等全方位服务。

二是推出凭“券”兑换公共服务的创新模式。例如,江苏通过发放信息化券、创新券等普惠扶持方式,支持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;北京推出专精特新服务券,企业可使用服务券享受半价优惠,并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、知识产权贯标、新技术新产品认定、人力资源培训、招聘等服务领域享受更多优惠。


三、用好创新工具丰富企业融资渠道,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畅通资金活水。

一是股权与资本市场助推。例如,江苏提出每年组织一批中小企业在地方交易所“专精特新板” 挂牌上市;深圳建立资本顾问机制,搭建产融对接平台,加强对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的对接,促进产融合作;北京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供应链上下游开展股权投资,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投资基金开展合作。

二是保险与融资助推。例如,北京鼓励保险公司加强产品创新,为重大技术创新产品的首制首购首用,提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保险服务;深圳鼓励银行机构同保险机构深化合作,有效发挥保单增信作用,发展保单融资业务,更好满足外贸中小企业融资需求。


四、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,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蓄势添能。

一是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。例如,北京围绕龙头企业薄弱环节,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揭榜攻关和样机研发,支持“小巨人”企业围绕产业链布局开展并购重组,吸引上下游企业在京落地;山东围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布集中的重点产业链,采取政府指导、平台承办、双向互动形式,常态化组织产业链“链主”与上下游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供需见面、路演推介等系列活动。

二是专业设备和能力共享。例如,山西优选创新服务机构组建重点行业服务联盟(平台),开放研发试验检验设施设备,提供专精技术、帮助研发产品,并通过“需求卡”,建立企业与服务联盟(平台)精准对接



03 启示与建议



一、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体系。

精准化定制化公共服务是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有效抓手,要倾力打造特色化公共服务体系,用心提升服务水平。建议加大优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力度,围绕政策、培训、研发、融资等服务方向,对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普惠性服务和“点对点”精准化服务;组织有关力量,开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系统,梳理专精特新企业分产业链数据,以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培育的精准性。汇总各级最新出台的专精特新扶持政策,筛选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的部分优质第三方机构,编制印发《专精特新工作手册》,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各级出台的专精特新支持政策。


二、强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保障。

资本是孵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重要力量,金融支持应连续稳定可持续。建议研究制定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采购清单,完善政府采购和大企业采购政策,加大对中小企业,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的采购范围,缓建企业资金压力;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工作清单,开放设立中小企业领域专业银行,举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场融资对接活动,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需求提供更差异化的金融服务,优化再融资、并购重组、股权激励等制度,提升融资效率;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培育清单,每年组织一批中小企业在地方交易所“专精特新板” 挂牌上市,利用新近北交所为中小企业融资带来的便利,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在北交所上市。


三、构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模式。

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大企业、龙头企业供应链上的关键一环,大企业、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,支持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入供应链产业链,推动同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和融通发展。建议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“卡位入链”专项行动计划,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“卡位入链”与大企业高效对接、协同发展,把产业链断点、堵点变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;加强共性技术赋能支持,构建国有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设备共享、产能共享、技术共享等模式,形成融合的数字化创新产业群产业链;加强产业链价值链各环节市场信息和市场准入渠道的畅通,加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、科研院所的创新研发互动,创造中小企业参与创新和分工的机会。